「教」比「打」更重要!

管教方式不當,孩子更容易行為偏差!

父母常有的教養迷思

教養迷思一:「天生氣質」不代表一切都無法改變!

很多人都以聽過老一輩的人說過「壞骨(台語)」的形容詞,用在他們覺得怎麼教都教不乖的孩子身上。然而,孩子的天生氣質難道就注定了一切嗎?

國外曾有研究,一對雙胞胎,被兩個不同家庭領養,初期兩個孩子的行為很相似,半夜經常吵鬧,但經過兩個家庭的不同對待、教養方式之後,一個孩子越吵越厲害,另一個卻越來越乖。由此顯示,經過行為教養的調整,孩子的脾氣與情緒表達方式的確是可以改變的。

教養迷思二:一犯錯立刻打,才能立竿見影!

在學校的訓導處,常能看到闖禍的孩子站在老師跟前,而心急的家長一趕到,二話不說就「海扁」孩子一頓,彷彿有著恨鐵不成鋼的椎心之痛!

孩子犯了錯,是該懲罰。然而最重要的目的,是要讓孩子知道他犯了錯,而且是什麼樣的錯,會有什麼嚴重的後果。這些必須是可以明白的道理,而不是讓他以為犯錯的結果就是吃一頓飽拳!

若仔細留意,你會發現沒有一個教育專家會贊成用暴力處罰的方式來作為「教養方式」。因為家長的行為模式是孩子的示範,如果每每家長都用體罰來教 導,孩子會無形中學會一種處理事件最快速方法及技巧,就是一個拳頭過去,便可將一個人制服,以為這樣就解決了一個錯誤,一個問題,而失去了判斷是非的能 力。

該怎麼教孩子?

1. 父母的教養態度要一致

有不少家庭常常上演這樣的情況:爸爸方才肯定的點頭,媽媽馬上回頭嚴肅的說:「不可以」;媽媽鼓勵讚美聲剛出,爸爸隨即奚落兩句;爸爸吃飯時和孩子親密的對話,媽媽就都罵:「吃飯不要說話」…!

這樣的情形,往往讓孩子無所適從;而若一直沒有改善,更有可能造成孩子的反感,甚至父親母親的話都不想聽,只依自己的想法來行事;或者孩子會變得懦弱,至此,孩子的行為調整會更難。

建議父母們,當夫妻雙方在教養理念上有所出入時,先靜觀另一方如何處理,事後再做協調,尋求合理合宜的共識,切勿因管教問題在孩子面前起爭執,或演出全武行,那可會加深孩子的罪惡感。

2. 為人父母要以身作則

根據研究,教育最大的困難,在於父母無法以身作則佔最大!父母是孩子學習、模仿的模範,試問,當媽咪爸比叫孩子上床睡覺時,自己的視線依然留戀在 電視機前,孩子會真的聽話去睡嗎?他只會覺得:「爸媽可以看,我就得去睡覺,不公平!」;當媽咪爸比自己也不吃青椒、紅蘿蔔,光跟孩子說這兩種食物有多 好,孩子也一樣不會肯吃!

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,「模仿」佔了最大的部分,因此當父母言行不一致時,孩子會從迷惑到變成不信任,甚至學會用「說謊」來敷衍父母,將成為親子關係中最大的殺傷力。

3.不必打罵,只要堅持原則!

相信許多家長都有這般經驗,臨出門前對孩子的百般耳提面命、交待再三,孩子也點頭如倒蒜,快樂達成出門的種種協議。但一旦面臨孩子無理的破壞「規則」時,家長卻常屈於孩子的哭鬧,成了破壞原則的共謀,也因為「不能堅持」的這份因素,使得家長與孩子的抗爭時常上演。

一再「得逞」的孩子無法了解、尊重別人,驕傲、自私為所欲為的行為,常常就在這種不經意中形成了。在孩子建立許多生活自理與行為態度時,「堅持原則」在行為制約學習上,是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習慣的最佳方法,否則在家長搖擺不定、標準不一的態度下,孩子根本無從判定是非對錯!

叮嚀

在經濟的不景氣,以及現代人自我意識的提升中,越來越多人選擇不育,使得每一個得來不易的小寶貝,都成為老人家或父母心中的寶,捨不得他痛、捨不得他被罵!甚至,吃飯時只要是孩子喜歡的,整盤端給他,大人們一口都不敢吃!

如此下來,孩子當然會養成「唯我獨尊」的性格,他如何能懂什麼是尊重他人?如果要等長大再來教,不但調整不過來,對孩子的心理也不好。他會覺得奇 怪,為什麼小時候什麼都可以,長大以後通通不行!?因此,媽咪爸比們,教養孩子要趁早,而且從己身做起,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養態度。

本文來自 Tenchi 的步絡閣